南齐书读书笔记
最近在番茄上看到了一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,东周公子南的 冒姓琅琊 ,现在改名叫 关于南朝贵公子是我冒充的这回事 ,非常网络小说 : )
大概是在南齐武帝期间的故事,正好南齐没什么了解,学习一下。主要读南齐书的本纪,参考宋书、梁书、南史、通鉴等。
太祖高帝萧道成
- 齐梁皆萧何后,共祖为淮阴令整。齐为整子即丘令隽后,梁为整子济阴太守辖后。衍父顺之为道成族弟也。元康中,整南渡,寓于南兰陵,今句容也。
- 承之善战,不似田子、林子乘后世风也
- 道成平吴会、镇淮阴,遂成根基。南朝多以三吴为基,两淮为屏,荆州为臂膀,江州为肋下。其余州郡,或可弃也,不失为东南国主也。
- “祖戎衣出门迎,即酌饮之” 齐书所言气魄非凡,然乃喜告之也。
- “昔上流谋逆,皆因淹缓,至于覆败。休范必远惩前失,轻兵急下,乘我无备。” 南朝之荆雍,余以为等同五代之河东也,高屋建瓴,霸府之基。所谓淹缓者,甘卓为最。
- 单车白服、解衣高卧,有单骑入荆、小儿破贼之风采。
- 魏晋以降多幡,唐后少见。
- “尸在南冈下。身是萧平南,诸君善见观”,此三句,南朝风采无二。闻之潇洒,然亦可见其时窘迫。诸君名已焚,如魏武故事。
- “沈攸之在荆州,公知其欲何所作;不出敬儿,以表里制之,恐非公之利。” 此亦荆扬二元论也。荆州易为河东,可用于五代。(资治通鉴)
- “领军腹大,是佳射堋” 前文言姿表英异,又观单车白服事,余以为潇洒,未想乃大肚汉也。然亦不足怪,非猛汉无以破十二垒。苍梧王射道成,或为暴虐,或为试探,未可知也。千牛刀杀苍梧王,或为暴虐,或为谋算,亦未可知也。千牛刀杀苍梧王,二十五人俱封爵。苍梧王或有城府,然暴虐当为本我流露,不如髦远矣。遍修史者,俱晓微言大义之理,南史、通鉴之排布,可知言下之意也。(资治通鉴)
- 王敬则拔白刃,在床侧跳跃曰:“天下事皆应关萧公!敢有开一言者,血染敬则刀!”仍手取白纱帽加道成首,令即位,曰:“今日谁敢复动!事须及热!” 黄袍虽好,风雅未若白帽。无愧南朝事。哈哈哈哈哈(资治通鉴)
- 马为龙骧赤,苻坚姚苌若知之,其何言哉
- “吾宁为王陵死,不为贾充生。” 沈攸之语。陵不从吕氏专权,充顺应西晋代魏。天下皆知道成将为天子。
- “时黄回顿新亭,闻石头已下,因称救援,高帝知而不言,抚之愈厚,遣回西上,流涕告别。” 此所谓使功不如使过也。
- 如袁粲者,南朝多矣、自古多矣。上有王衍清谈,下不知其所止,俱如裴子野言,民望国华,然智不足以除奸,权不足以处变。以盛名处大位,国之败而名犹在,所谓忠烈误国者,其此之谓呼。
- “萧道成出顿新亭,谓骠骑参军江淹” 此五色笔之江郎也!五胜五败论如魏武故事,道成半魏武之才,攸之半本初之势。(哈哈哈哈哈)
- “及攻郢城,三十馀日不拔” 上文所谓淹缓者也。哈哈哈哈哈
- 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。帝泣而弹指曰:“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!” 最是无情帝王家
- “台军”,“台使”,台城军、台城使也。
- “使我治天下十年,当使黄金与土同价。” 同后汉刘知远,知其打天下,未知其治天下,惜乎。
- “宋、魏通好,忧患是同。宋今灭亡,魏不相救,何用和亲!” 殷灵诞语。公以为包胥乎?
南朝之政治,分客土之别、央地之别、士庶之别。 客者,南渡寓居之人,王谢高门,南兰陵萧氏;土者,吴会世家大姓,顾陆、朱张相望。中央者,建邺台城也;地方者,荆扬诸州郡也。或以藩王镇守,或任名臣抚军,或用典签监理,而割据者纷纷,迭起不绝。士族者,大姓衣冠,高居门阀;庶人者,北府健儿、流民草莽。至于天子,江南一大阀尔。
世祖武帝萧赜
永明年就是小说里的背景了,学习一下。
- 赜,ze2
- “上以中流可以待敌,即据盆口城为战守之备。” 盆口,或为湓口,江州治,今九江也。敌自上游来,近古守南京需守安庆,中古守建邺需守浔阳。
- “初,皇子右卫将军子响出继豫章王嶷;嶷后有子,表留为世子。子响每入朝,以车服异于诸王,每拳击车壁。上闻之,诏车服与皇子同。于是有司奏子响宜还本。三月,己亥,立子响为巴东王。” 永明六年,就是这段,小说里的巴东王,让我剧透一手。哈哈哈哈哈(语在通鉴)
- “十二月,己亥,以中护军、建安王子真为郢州刺史,江州刺史、巴东王子响为荆州刺史” 永明七年末,就是小说开始的时候。还有三年武帝就无了。
- “零陵王司马药师” 二王三恪也,以前朝后裔为宾,陈留王、安乐公之流也。晋为零陵,刘宋为汝阴
- “司、雍二州,比岁不稔,雍州八年以前、司州七年以前逋租悉原。汝南一郡复限更申五年。” 变相的转移支付,无论国土大小,总是有相对的边塞,相对的贫困区。哪怕当一个东南国主也免不了专业支付,所以士绅的美梦想想就得了。。
“壬辰,以左卫将军、随郡王子隆为荆州刺史。巴东王子响有罪,遣丹阳尹萧顺之率军讨之,子响伏诛。” 所以按照历史,永明八年巴东王就寄了。
萧子响的内容南齐书记载了很多:
“至镇,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。又私作锦袍、绛袄,欲以饷蛮,交易器仗。” 这一段小说里体现了,牛酒小王都不敢碰,锦袍也要小王操作。
“子响大怒,执寅等八人,于后堂杀之,具以启闻。” 我去,狠人啊,典签吴修之估计也无了。
僧静面启曰:“巴东王年少,长史执之太急,忿不思难故耳。天子儿过误杀人,有何大罪!官忽遣军西上,人情惶惧,无所不至。僧静不敢奉敕。”上不答而心善之。 还能这样,所以估计转机在这里,就是巴东王在武帝心里还是有地位的,有亏欠的。
“天下岂有儿反!身不作贼,直是粗疏。今便单舸还阙,受杀人之罪,何筑城见捉邪!” 话不是这么说的,戾太子本就想造反吗?所谓“子响若束手自归,可全其命。”无非就是想逼反罢了。
“子响呼茹法亮;法亮疑畏,不肯往。又求见传诏;法亮亦不遣,且执录其使。子响怒,遣所养勇士收集府、州兵二千人,从灵溪西渡;子响自与百馀人操万钧弩,宿江堤上。明日,府、州兵与台军战,子响于堤上发弩射之,台军大败;尹略死,谐之等单艇逃去。” 真的离谱啊,十年而已,台军便费拉不堪;又或者巴东王过于勇了,有高帝破十二垒、败刘休范之风啊。
太子长懋素忌子响 问题就在这里,储位之争罢了
子响即日将白衣左右三十人,乘舴艋沿流赴建康。”,“子响见顺之,欲自申明;顺之不许,于射堂缢杀之。 争储就不能心善,最是无情帝王家,被迫也得往前走啊。
臣自取尽,可使齐代无杀子之讥,臣免逆父之谤。 可谓贤王。
子响之乱,方镇皆启子响为逆,兗州刺史垣荣祖曰:“此非所宜言。正应云:‘刘寅等孤负恩奖,逼迫巴东,使至于此。’”上省之,以荣祖为知言。 或为定论了。
南齐史文惠太子列传中无巴东王事
- “云曰:“忧国家者,唯有王中书耳。”衍曰:“忧国,欲为周、召,欲为竖刁邪?”” 梁武帝萧衍语。
- “赞曰:武帝丕显,徽号止戈。韶岭歇祲,彭派澄波。威承景历,肃御金科。北怀戎款,南献夷歌。市朝晏逸,中外宁和。” 齐以前诸武,未有赞中外宁和者,以止戈为谥,世所罕见。永明之治,南齐唯一承平之时也。
- “若夫割爱怀抱,同彼甸人,太祖群昭,位后诸穆。昔汉武留情晚悟,追恨戾园,魏文侯克中山,不以封弟,英贤心迹,臣所未详也。” 自西晋以降,诸王倾轧,唯齐武爱护,虽有巴东王事,然较明帝,可为仁心矣。
建元、永明,实为一朝,齐武承统,得三十年来太平。
江南四朝,宋齐陈俱如是。宋文元嘉清平、齐武永明之治、陈文天嘉小康,唯梁武长寿,止得侯景尔。南朝开国之君,征战岁久,年高得位,未及大治而殂;二代嗣主,则历艰难而长见,履事功而成才。嗣位之时,文武犹存,忠诚辅翼。是以元嘉修治,齐武革弊,陈文辑和。开基之业赖先驱,巩固之绩成后嗣,盖因斗争既往,能才方用也。
郁林王昭业、海陵王昭文
- “郁林王昭业,字元尚,文惠太子长子也。” 长懋争储而除子响,未及继位而先病亡,人谋之不及天算也。
- “五年中一委宰相,汝勿措意;五年外勿复委人。若自作无成,无所多恨。” 政未必由天子。天子的地位天然拥有权力,但是行使权力却不然。许多皇帝都不能达到拥有与行使的共同占有,更多的是错位。皇帝不是天然就能行使权力的。
- “即位未期岁,所用已过半” 有些人天然是不适合执政的。若是在家中,管钱不到一年就亏这么多,肯定被早早拿下了。。所以说啊,当皇帝要么不浪,要么能够行使权力以后再浪。
- “若立民,则应在我;立嫡,则应在太孙。” 这些写史书的,微言大义啊,岂非言太孙不贤德啊?(当然也确实)
- “郭璞称永昌之名,有二日之象,而隆昌之号亦同焉。” 隆昌不过494年正月至七月,延兴则七月至十。隆昌不隆,延兴不延,缺啥补啥。萧鸾百日废二帝,朝政如何能不动荡呢?司马光说得好啊,“丧乱之轨迹,虽千载而必同矣。”,此一岁二号尔,汉末一岁四号,八王一岁三号,都是国之将亡的征兆啊。
高宗明帝萧鸾
- 南齐书语 “少孤,太祖抚育,恩过诸子。”,通鉴与 “西昌侯鸾为太祖所爱”,南史语 “少孤,高帝抚育过诸子。”,鸾入纂高帝子登大统,此中 “过” 有攀附之嫌。
- “西昌侯鸾将谋废立,引前镇西咨议参军萧衍与同谋。” 齐梁,都是一二代人之间的事情
- “臣鸾于宗戚最长” 宗室长者,各有不同
- “今举大事亦死,不举事亦死;二死等耳,死社稷可乎!” 陈吴曾言此
- “二王但乘油壁车入宫,出天子置朝堂,夹辅号令;粲等闭城门、上仗,谁敢不同!东城人正共缚送萧令耳。” 本以为谢粲将宫变视作儿戏,看了后续才得知,如果不是鄱阳王锵儿女情长,也许就成功了。只能说不是谢粲太愚,而是其人知南齐根底深矣。
- “锵命驾将入,复还内,与母陆太妃别,日暮不成行。” 愚笨啊。甘卓起外兵或可犹豫,宫变电光火石之间,当断不断,坏事矣。哈哈哈哈哈哈哈,愚人日日有啊!南韩尹熙悦不外如是!
- “子懋母阮氏在建康,密遣书迎之,阮氏报其同母兄于瑶之为计。瑶之驰告宣城公鸾” 事以密成。。。
- “此州虽小,宋孝武尝用之。” 东南四维论又一佐证。
- 子伦正衣冠,出受诏,谓法亮曰:“先朝昔灭刘氏,今日之事,理数固然。君是身家旧人,今衔此使,当由事不获已。此酒非劝酬之爵。” 此君觉悟甚高啊
- “萧子显论曰:……威不在身,恩未下及,一朝艰难总至,望其释位扶危,何可得矣!斯宋氏之馀风,至齐室而尤弊也。” 宗室诸王者,前汉乃真封君,有吴楚之乱,后得推恩,莽新时只有草莽;后汉诸王亦不过挂名,政令出于国相,汉末唯有一刘宠;前魏打压宗室,司马篡立;西晋广立藩屏,遂有八王,然元帝亦由此得续晋统;宋齐梁陈,宗王繁多,盛时作乱,乱时继统,未可知其优劣。
- 齐明 “明审有吏才,持法无所借。”,“性猜忌,亟行诛戮。” 早年随着二帝建基立业,后来只想着如何政变篡位,当上皇帝以后又忙着诛杀宗室,算得上波澜壮阔又一事无成的皇帝生涯。
- 虞世南语 “与夫宋之孝武,异代同规。” 不然啊,宋孝武宗室嫡王,虽为外藩,天下咸服也,故可分割州郡、提拔寒士,削诸王之兵马、固台城之权势,晚年荒淫却无人可制。而齐明名为继子,实为外宗,登基三年而海内不服,鄱阳晋安,壮年宗王未有从者,晚年简朴,犹猜忌宗室,屠戮高武子嗣。孝武未必贤于齐明,然名正言顺,自古华夏所重也。
东昏侯宝卷、和帝宝融
- “朓遂死狱中” 谢朓止一五色笔尔,先败敬则事,后告二江谋,终死狱中,不为怪也。遥光知谢朓前事,又告之,言以泄败也。
- “初,高宗临殂,以降昌事戒帝曰:“作事不可在人后。”故帝数与近习谋诛大臣,皆发于仓猝,决意无疑。于是大臣人人莫能自保。” 此隆昌也,海陵王年号。齐明之言差矣。君臣平衡,代代不同,南齐士族虽盛,然已不如晋、宋远矣。政由臣出者,有权臣如王、桓等,亦有忠臣如武侯;政出于天子者,有政令通达者如宋之孝武,亦有昏庸暴虐者如诸废帝也。
- 及事平,世檦谓人曰:“五百人军主,能平万人都督。” 太平方可。南韩全斗焕便如是,厚给士卒、将校,一朝有变,大军景从,汉城诸公空有其名尔。
- 东昏先杀二江,后除坦之、孝嗣,何人复能平荆雍?显达、叔业、慧景先后反叛,皆数诛大臣故。
- 始,东昏与左右谋,以为陈显达一战即败,崔慧景围城寻走,谓衍兵亦然,敕太官办樵、米为百日调而已。 南朝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啊。
- “帝尤惜金钱,不肯赏赐。法珍叩头请之,帝曰:“贼来独取我邪?何为就我求物!”后堂储数百具榜,启为城防;帝云拟作殿,竟不与。” 齐梁之开国,实一二代人之间也。高武、及齐明、梁武,皆历艰难而长见,履事功而成才也。郁林、海陵、东昏及诸废帝,生于宫墙之内,长与妇人之手,得一中主便为难得,岂可望其定难继业,再造河山邪?
列传杂记
- “王融,字元长,琅邪临沂人也。” 琅琊王氏,宫变非为己也,为江左士族也。齐明之杀融,即为己也,亦为宗室武勋也。
- 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遥光,密谓坦之,坦之曰:“明帝取天下,已非次第,天下人至今不服。今若复作此事,恐四海瓦解。我其不敢言。” 此所以萧梁代齐也,齐明入宗天下不服,若梁武效其故事,国祚安在?
- “嶷不参朝务,而言事密谋,多见信纳。服阕,加侍中。二年,诏曰:“汉之梁孝,宠异列蕃,晋之文献,秩殊恒序。况乃地侔前准,勋兼往式!虽天伦有本,而因事增情。宜广田邑,用申恩礼。”增封为四千户。” 汉之梁孝刘永也,晋之文献者谁?或为高密文献王司马泰,然泰何能,与梁孝列?简素寡欲,宗室之望,固诸王少有,然何如梁孝?或为齐献王攸也,有争嗣之名而无争嗣之实,呕血而亡,豫章异代同规。
- “孝嗣迟疑久之,谓必无用干戈之理;须帝出游,闭城门,召百僚集议废之。虽有此怀,终不能决。” 便览史书,自古宫变者,当断者不必成,不断者必不成!
- “今段乘驿甚急,止有两函与行事兄弟,云‘天虎口具’;及问天虎而口无所说,天虎是行事心膂,彼间必谓行事与天虎共隐其事,则人人生疑。”,“诘旦,颖胄谓天虎曰:“卿与刘辅国相识,今不得不借卿头!”乃斩天虎送示山阳” 天虎口具,借头一用,哈哈哈哈。
- 南康王宜纂承皇祚,方俟清宫,未即大号;可封十郡为宣城王、相国、荆州牧,加黄钺,选百官,西中郎府、南康国如故。 宣城王,齐明故号也。
- 壬申,更封建安王宝寅为鄱阳王。 又为宝夤,后投北魏,六镇乱时自立为齐帝。
TBD……